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译:刘勇、杨海玉 审校:路名芝 来源:迈新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更新,让这项技术在病理诊断方面起着越发重要作用,并得到全国各类医院病理科的广泛应用,也使病理诊断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的深入,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抗体合理应用,免疫染色结果分析等。 为了广大从事诊断病理学工作者对免疫组化抗体能有更多的理解,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组织翻译、编辑制作了《免疫组织化学肿瘤诊断手册》电子书,该书按系统列举了440多种肿瘤,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抗体的免疫组化表达在肿瘤鉴别诊断应用等。旨在为病理科医生在使用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带来实质、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乳腺上皮内瘤变 命名 高分子量CK可用于普通导管增生和原位癌的鉴别。 非典型导管增生仅表现上皮性细胞角蛋白阳性(CK7、CK18、CK19),而普通导管增生可表现管腔细胞角蛋白和基底膜细胞角蛋白阳性(CK5/6、CK7、CK14、CK18、CK19)。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几乎所有细胞表达高水平的ER,而普通导管增生表现异质性表达。 可通过HE切片观察鉴别导管上皮内乳腺增生和小叶上皮内乳腺增生。但是,一些病例表现中间型形态,可称为乳腺上皮内瘤变(MIN)。特别是低级别DCIS的实性型可以非常类似于CLIS。E-cadherin和高分子量CK对鉴别这些病例有帮助。但是,一些病例也可表现杂合性免疫谱系,不同于典型的小叶和导管上皮内瘤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病例。 34βE12的最佳染色需要热修复抗原。值得注意的是其它研究表明低级别DIN1a(导管内增生,IDH)对34βE12免疫反应阳性。
乳腺乳头状瘤与乳头状导管原位癌 乳头状乳腺病变包括良性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CK5/6和CK14及34βE12可用于区分这些病变。
乳腺低级别梭形细胞肿瘤 乳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瘤是伴有轻微非典型特征的与筋膜炎、纤维瘤病或肌纤维母细胞瘤相似的肿瘤。然而,这些肿瘤具有向局部和远处转移的潜在性,需要和良性类似病变相鉴别。 临床特征 见于绝经后妇女。 肉眼外观 被描述为切面呈灰白色砂砾状的硬块状物。 组织病理学 这些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95%)。可见类似纤维瘤病的生长方式,伴有一些指状突起向邻近乳腺组织扩展。细胞构成和胶原含量不同。在一些病例中可见“上皮样”细胞混合梭形细胞组成的区域。其它病例存在明确的鳞化或腺样区域。 鉴别诊断 纤维瘤病 结节性筋膜炎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 反应性梭形细胞结节(活检后):仅表达SMA和muscle-specific actin。 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肉瘤 (1)平滑肌肉瘤:对SMA和muscle-specific actin表达更强烈。 (2)MFH多形性更明显,SMA可能局部阳性。 预后 34例中10例病人出现局部复发,有9例病人只做了局部切除而未行广泛切除术或乳房切除术。有两位已行乳房根治术的女性在2年内出现肺部转移并死亡。这两位病人的原发灶肿瘤相对较大,分别为4.5cm和5cm。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可表现形成肿块或可识别的镜下形态表现。其特征是由扁平的梭形细胞相衬的“血管样”腔隙,伴有或不伴有红细胞。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伴有腔隙的间质增生形式是人为假象。其他则认为这些腔隙是真正的淋巴管形成前的管腔,这些管腔扩张可能是为了增加向大淋巴管的淋巴回流。冰冻切片中这些腔隙的存在以及可能与癌混合存在的报道对它们的真正性质提出异议。腔隙内衬的细胞缺乏W—P小体和不表现内皮细胞的免疫反应性。 免疫组化
乳腺原位癌、导管癌和小叶癌 一些伴有实性生长模式的原位癌分类较为困难,因为导管癌或小叶癌均依据形态学分类。 有一些关于E-cadherin表达阳性的DCIS罕见病例报道。表现E-cadherin局灶阳性的LCIS达到14%。这些病例具有发展成浸润性癌的高风险率,与DCIS一样。
乳腺嗜酸细胞癌 组织病理学 肿瘤细胞具有粉红色颗粒状胞质和单形性细胞核伴明显的核仁。可表现筛状或实性生长模式。 免疫组化 1、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2、GCDFP:通常阴性 超微结构 可见大量的线粒体。
乳腺大汗腺癌 定义 一种表现大汗腺分化的原发性乳腺癌。 流行病学 单纯性乳腺大汗腺癌是罕见的,占所有乳腺癌的1%—4%。局灶性大汗腺化生也可在其他乳腺癌中发现。 肉眼外观 没有与其它乳腺癌相区别的特征。 组织病理学 肿瘤细胞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核仁明显。 免疫组化
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肿瘤 定义 是一种罕见的双相分化的乳腺肿瘤,以圆形小管周围肉瘤样梭形细胞增生并可浸润周围脂肪组织为特征。由于缺乏叶状结构而可与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相鉴别(细胞增生性间质围绕扭曲的上皮/肌上皮相衬的腔隙)。 流行病学 发生于成年女性,通常在绝经期或绝经后(平均年龄比叶状肿瘤患者大10岁)。 肉眼外观 导管周围间质肉瘤:通常形成边界不清的白色/灰色/棕色/黄色肿块。可见散在分布的小囊腔。一些病例仅表现囊肿或无明显的大体病变。 组织病理学 1、导管周围间质肉瘤:表现不同程度的肉瘤样导管周梭形细胞增生及开放的管腔周围非典型性但是缺乏叶状结构。通常为多结节,常被脂肪分隔,肿瘤可浸润脂肪。病变可扩展至小叶,但小叶结构可保留。核分裂数高于3/10HPF。 2、导管周围间质增生:导管周间质增生表现温和,无或伴有轻度非典型。核分裂数为0-2/10HPF。一些病例可能与脂肪囊性变或非典型导管增生(DIN1c)有关。 免疫组化 关于间质/肉瘤成分
乳腺小细胞癌 流行病学 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十分罕见。所报道的病例为中年至老年女性。 组织病理学 肿瘤具有浸润性边缘。细胞表现类似于肺或其它部位的小细胞癌,细胞核小,具有核切迹,胞质少,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细胞形成实性、小梁状或腺泡状模式。可存在人工挤压假象和Azzopardi效应。小细胞癌可与一般的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或小叶癌联合发生。 免疫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