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0 10:4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诊断: (右)肾髓质癌。 鉴别诊断: 肾集合管癌: 1在疏松胶原慢性炎症性的纤维组织增生 性间质中有不规则的小腺体和导管; 2衬覆腺体的细胞高度恶性,细胞核呈多形 性,典型者有鞋钉样表现; 3在肾盂可见伴随的移行细胞癌; 诊断要点: 1、特征性表现为网状生长方式;低倍镜观察类似于卵黄囊瘤。 2、常常可见较为致密的腺样囊性的区域。 3、也可见实性片块状的低分化的肿瘤细胞。 4、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呈现粘液样或水肿状态,这是特征性的表现。 5、间质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和急性炎细胞浸润。 6、大多数的肿瘤有出血坏死的区域。 7、通常出现淋巴管和血管的侵犯。 8、典型者可见镰状红细胞。 预后及预测因素: 预后差,手术后平均生存时间是15周,尽管化疗可以延长几个月的生存时间,但是放化疗并不可改变本病的总体进程。肾髓质癌属于高度侵袭性集合管癌。 肾髓质癌: 肾髓质癌是新近认识的极为罕见的肾脏高度恶性肿瘤,由Davis等(1995)首次提出,好发于非洲裔美国青年人,绝大多数伴有镰状细胞病或镰状细胞特征。 文献检索,至2008年底,英文文献68篇,国内仅4篇。 国内报道病例并未合并镰状细胞病(但总例数少)。 肿瘤呈不规则实性,生长于肾髓质内;瘤细胞呈片块状弥漫分布,少数呈网状或巢状排列,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居多,胞浆嗜酸,泡状核,核仁明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AM5.2)、CK(AE1/AE3),有时也表达CK7,CK20,但34βE12阴性。EMA、Vimentin阳性。部分病例CEA阳性。 分子遗传学:目前研究甚少 Swartz等对9例肾髓质癌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发现有1例有22号染色体丢失。 Yang等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对2例具有镰状细胞特征的肾髓质癌做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与其他类型肾肿瘤进行对比,显示肾髓质癌在分类上更接近于肾盂和尿路的尿路上皮癌。 Jason X Cheng(5)等在5例肾髓质癌与10例高级别肾细胞癌、2例尿路上皮癌及2例儿童肾脏横纹肌样瘤上对INI1 (hSNF5/SMARCB1/BAF47,一段高度保守的ATP依赖染色体修饰复合体序列)进行检测,认为肾髓质癌与肾横纹肌样瘤具有共同的分子基因学改变。 INI1表达的丢失被认为与侵袭行为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