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plate/zhikai_n5chengshiv9/images/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4 09: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理诊断:回肠穿孔伴浆膜下淋巴结伤寒肉芽肿形成。
伤寒回肠穿孔是伤寒热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86%病例表现为单个穿孔,但少数病理能表现为多发性穿孔,末端回肠是穿孔的最常见部位。
伤寒热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仅累及人类。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常因为污染的饮用水。吞入的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穿破Peyer小结。微生物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入,最终到达肝脏,在胆汁内被排泄出来,回道小肠,在以前的致密Peyer小结内继续增殖。这样可导致过敏反应造成淋巴组织的增生、黏膜充血、毛细血管堵塞、坏死、溃疡和可能发生穿孔。
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分散、致密的炎细胞聚集上形成黏膜溃疡床。溃疡外通常没有中性粒细胞。邻近的绒毛变钝提示慢性损伤。其间混合一些称为“伤寒细胞”的大的巨噬细胞,它们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以及变性的淋巴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含有由这些细胞组成的伤寒肉芽肿。伤寒肉芽肿可能见于肝脏、脾脏和骨髓。
鉴别诊断包括结核、假结核、结节病和组织胞浆菌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为15-20%。然而,早期采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大多数病例可治愈而无并发症。死亡是由于创伤感染、突发急腹症和瘘管形成。影响死亡的因素包括穿孔的数量、治疗的时间和腹膜累及。死亡率在30岁及以上和1岁以下者最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