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4-91360
  • 智慧协同 未来病理
搜索
发新帖
查看: 5893|回复: 0

[分享学习] 我国近十年胰腺疾病病理学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432

主题

3130

帖子

96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09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5-9 14:3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发中华病理杂志
胰腺为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腺之一,其解剖位置和组织结构特殊,功能复杂,疾病谱广。胰腺疾病病理包括了内、外分泌两大部分,涉及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两大类,现就我国近十年胰腺疾病病理概况作一回顾。

一、非肿瘤性疾病病理
胰腺非肿瘤性病变主要为各种炎性疾病,由于临床、检验及影像学的发展进步,同时胰腺的穿刺活检在我国开展不普遍,相比欧美明显滞后,因此大部分炎性病变不进行外科病理诊断。然而临床以胰腺占位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中最主要包括了以纤维包块形成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的假性囊肿。其中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近年受到临床的重视,常雪姣等在国内报道了81例纤维包块型胰腺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其中符合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0例。纤维包块型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纤维组织增生、胰腺小叶萎缩、神经炎和导管复合体形成及炎细胞浸润;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呈席纹状排列,以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见炎细胞嗜上皮现象。包括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的纤维包块型胰腺炎,临床及影像学很难与肿瘤性病变鉴别,甚至在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本检查时也很难区别,因此在病理诊断取材时务必全面、仔细、多取材以免漏诊、误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亚洲人群有比较高的发病率,近年受到临床的重视,具有较复杂的发病机制,IgG4阳性浆细胞具有诊断价值,但可能涉及更多的免疫细胞介入机制,目前相关的病理研究不多,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

二、胰腺肿瘤病理
胰腺肿瘤病理是胰腺疾病中受关注最多的部分,WHO2000年再版消化系统肿瘤分册,2010年更新,两版比较胰腺肿瘤部分有比较大的变化,国内学者分别进行了述评和解读。有关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重新认识和评估部分,近年有了较大的改变,胰腺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好发器官之一,应提高认识并规范诊断,为此郑杰就规范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作了述评,病理专家组制定了相关的病理诊断共识。
(一)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2010版列出的新类型,以前都是归在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因其具有管状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也好于IPMN,故2010版将其单列一类型(8503/2)。ITPN仅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不足1%,占导管内肿瘤的3%,比较少见,目前文献报道30余例,国内由常晓燕等和陈颖等分别报道了6例和3例。ITPN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临床影像学等检查无法与IPMN鉴别。ITPN和IPMN的基因水平改变有何差异及确切的生物学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的资料积累。
(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约占胰腺肿瘤的10%,30年前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国内在近20年左右开始认识并重视该组肿瘤,因其有着较为明显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较好的预后,有必要与导管腺癌区分。在2000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中将IPMN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然而在2010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中则分为IPMN伴低或中等级别异型增生(8453/0)、IPMN伴高级别异型增生(8453/2)和IPMN伴浸润性癌(8453/3),两版分类时隔10年,对该类肿瘤有了更深的认识。国内有学者基于2000年版的分类曾分别报道IPMN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诊断与鉴别诊断。IPMN可发生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可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和嗜酸细胞型,在IPMN的病理诊断中主要需与黏液性囊肿性肿瘤和囊性浆液性腺瘤鉴别,要准确判断假浸润和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的组织类型。IPMN伴浸润的预后要优于导管腺癌,黏液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可助于分型。在2010版WHO分类出版后,国内还缺少相应的有关IPMN的总结和报道。
(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tumor,SPT)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但直到近十余年才被真正认识和重视,SPT约占胰腺肿瘤的1%~3%,在被真正认识前多被诊断为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腺泡来源的肿瘤等。2000版WHO消化系统分册将其分为交界性和恶性两类,2010版WHO消化系统分册则将其归为恶性(8452/3),但SPT有着较好的预后。SPT有一定的高发人群和形态特点,陈颖等和杨博等分别报道了一组SPT,对形态特点、免疫表型进行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对SP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β-catenin核表达,CD10、波形蛋白阳性,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可散在表达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Guo等首先在国际上报道SPT的CD99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胞质点状CD99阳性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阳性率达100%,郑洪彦等也证明SPT的CD99点状阳性表达可达91.9%。准确的形态学观察和正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将会极大提高SP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
(四)胰腺胶样癌
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在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中作为导管癌的变异型列出,其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对该类型的肿瘤认识时间也不长,以往多被诊断为黏液性囊腺癌或导管腺癌,临床随访认为该肿瘤的预后要比经典型的导管腺癌好,因此有必要将其分列为一类型。朱明华等和常晓燕等曾分别报道了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事实上胶样癌大部分可能为浸润性IPMN的浸润性癌成分,因为IPMN即使浸润其预后也比经典型的导管腺癌好,是否有单独存在的胶样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adenocarcinoma,PDAC)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85%以上,是恶性程度高、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已达10/10万人,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5年生存期不足5%,发病率与死亡率之比为1∶0.95。近几年有关PDAC的临床病理学回顾性分析资料不多,主要关注点在相关的基础病理研究方面。
1.PDAC神经浸润及其微环境研究:PDAC神经浸润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其神经浸润率可达100%,也是PDAC复发、转移、预后极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有关PDAC神经浸润的分子机制,国内外的研究均未获得重要突破性进展。Wang等报道神经分化蛋白D能增加胰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Gao等的结果提示神经趋化因子Artemin可能具有促进胰腺癌侵袭、神经趋化和胰腺癌组织中周围神经重塑的功能。IL-8、CXCR4-SDF1 轴、FAP-α等均可能涉及PDAC微环境和EMT,与PDAC侵袭、神经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相关。
2.PDAC相关的MiRNA 研究:MiRNA 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其范围几乎覆盖了人类所有的肿瘤。张婷婷等报道miR-27a作用于靶基因PSMA1,显著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Ma等报道miR-27a通过靶基因Spry 2可起到致癌基因的作用。Zhao等报道miR-217和Yu 等报道miR-96可通过抑制靶基因K-ras而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通过对K-ras基因的抑制作用抑制胰腺癌的侵袭、转移。孙洋等则报道miR-150-5p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如上调miR-150-5p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Zhang等和Zhao等分别报道miR-194和miR-192在胰腺癌血清中高表达,联合检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并分别对其靶基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3.PDAC的蛋白质组学和上皮-间质转换的研究:Lu等应用12例配对PDAC和癌旁组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了在PDAC中高表达蛋白70个,在癌旁组织中高表达蛋白41个,并进一步在人PDAC组织中进行了验证。Liu等应用一次性大剂量吉西他滨和5-Fu作用于PDAC细胞株,对残存细胞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发现HSP27可能与PDAC的耐药密切相关。Bo等发现Wnt5a可能与PDAC的上皮-间质转换关系密切,如果阻断Wnt5a/β-catenin的通路可改变PDAC的生物学行
为。
4.PDAC的其他相关研究:梁智勇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59例PDAC,发现存活素阳性表达率为72.8%,在PDAC组织中Her2/neu和TopⅡA也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可能成为PDAC有意义的靶标。李玉军和纪祥瑞认为β-catenin和cyclin D1在PDAC发生和生物学行为中具有一定意义,可能为PDAC转移和预后判定的分子标志物。曾瑄等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发现PDAC存在高频率的Y染色体丢失,可为PDAC特征性标记之一。王文泽等发现PDAC 存在18q21杂合性缺失,而范丽昕等则发现PDAC 中存在高频率的KAI-1基因杂合性缺失,他们有可能成为PDAC分子诊断标志物。孟云霄等应用RNA干扰Ezrin蛋白,任新瑜等应用同源无启动子DNA片段抑制PDAC整合基因,均有显著的抑制PDAC细胞生长、迁移的作用。

三、胰腺疾病的细胞病理学
胰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的细胞病理学检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普遍,且发展迅速,因其快速、简便、微创,显示了其优越性,并为临床广为认可和接受。而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滞后。高莉等曾报道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刷检的212例细胞学,经临床随访或组织病理对照,诊断为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100%,尤启汉等报道了4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SPT,均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

四、展望
胰腺炎、胰腺良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关的病理诊断及分类近年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而在我国相关的病理报道仍较少。如近年认识并受到重视的IgG4相关的慢性胰腺炎,病理资料的回顾分析不多。在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病理方面,不仅落后于国外,也滞后于国内临床学科的发展,在胰腺慢性炎性疾病的病理诊断方面,需要病理专家的重视和资料总结,加强与临床的沟通,积极开展微创活检技术,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胰腺肿瘤的病理学研究也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胰腺内、外分泌来源的肿瘤,无论是从分类、诊断标准,还是对其生物学评估的再认识,近年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总体评价我国病理学科处于跟进阶段,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病种、病例数同样丰富,有必要组织多中心合作的形式,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和数据,在国际病理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本论坛为非盈利学术交流平台,资料均由网友上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所有讨论内容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投诉邮箱:tougao@9136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