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淋巴瘤类型众多,其组成细胞除了肿瘤细胞,还包括反应性细胞成分,此外各种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变的存在也大大增加了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困难。随着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和临床诊治经验的积累,人们了解到在淋巴瘤中可存在各种原发和继发非随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易位、倒位、扩增、缺失、异倍体等,对于这些畸变的确认成为淋巴瘤诊断的有益工具。对于一些临床初诊表现相似,预后存在差异的淋巴瘤,将分子检测与传统的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结合,对于淋巴瘤的正确诊断、早期发现、预测药物疗效,改善疾病分期标准,预测转移和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淋巴瘤分子病理常规诊断工具
将染色体核型用于淋巴瘤分型不足之处在于淋巴结细胞取材不易,核型分析的技术上也有一定困难,常规核型分析和显带技术容易漏检许多染色体的微小异常。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FISH适用于组织印片、血液、骨髓、体液甚至包括石蜡包埋固定的组织标本。能同时检测分裂中期和间期细胞。
淋巴瘤常见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IGH/CCND1与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MCL是一类比较少见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0%。MCL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兼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最差特征。95%左右的MCL患者具有t(11;14)(q13;q32)染色体易位,引起cyclingD1的过度表达,促进瘤细胞增殖加速。
IGH/MYC与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淋巴瘤,BL)
B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的1%~2%,占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50%。约80%的BL患者会出现MYC基因位点与Ig基因位点间发生t(8;14)(q24;q32)易位,即MYC基因易位到Ig位点的高活性转录区,从而组成一个高转活性的重排基因,形成IGH/MYC融合基因,启动MYC转录,使MYC表达增强,促进细胞恶变,最后导致肿瘤的发生。
IGH/BCL2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
FL是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恶性度较低的B细胞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常见类型,在我国约占NHL的10%,欧美占NHL的25%~45%。BCL2是一种抑癌基因,位于18q21,基因全长230kb,包含三个外显子,约85%~90%的FL患者可发生BCL2与位于14q32的IGH易位t(14;18),形成IGH/BCL2融合基因。2011版《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通过FISH检测t(14;18)或免疫组化检测BCL-2表达情况可以鉴别肿瘤性的滤泡和反应性的滤泡增生。
BCL6/BCL2/MYC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
DLBCL是发生于淋巴结内外的大B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形成的一组异质性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亚型,约占成人淋巴瘤的30%~40%。DLBCL患者中40%累及3号染色体,导致其上的3q27BCL6基因与14号染色体上IGH基因发生t(3;14)(q27;q32)重排。另外20-30%患者中出现t(14;18)(q32;q21)重排,累及BCL2基因。约10%左右出现t(8;14)(q34;q32)重排,累及MYC基因。如果同时出现IGH/BCL2和MYC/IGH异常,提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MALT1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MALT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发病部位包括胃肠道、肺、甲状腺、眼眶等,其中50%左右发生在胃肠道。MALT淋巴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达11.7%。MALT1基因定位于18q21,编码蛋白与NF-kappaB活化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证实MALT淋巴瘤中存在几种遗传学异常,主要包括染色体易位t(11;18)(q21;q21)/API2-MALT1、t(14;18)(q32;q21)/IGH-MALT1,因发生部分差异, t(14;18)(q32;q21)易位在MALT淋巴瘤中的发生率为10%~20%,t(11;18)(q21;q21)在MALT淋巴瘤中的发生率为20%~60%。
ALK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属于胰岛素受体超家族,能与多种基因发生融合,如NPM、TPM3、TFG、ATIC、CLTC、EML4等,ALK断裂位点总是发生在20号外显子序列。当重排发生时,会激活ALK信号,促进肿瘤生成。
研究发现,约60%~8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ALK基因易位,产生有致癌性的异常ALK融合蛋白。ALK基因与其他基因通过染色体易位或者是染色体的倒转而形成的融合基因被发现,如t(2;5)(p23;q35)而形成融合基因NPM-ALK,t(1;2)(q25;p23)所形成的TPM3-ALK基因,t(2;17)(p23;q23)形成的CLTCL-ALK基因等[Blood, 2007, 110(7): 2259-2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