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来源:实用放射学杂志
肾脏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又称Bellini管癌,发病率非常低,占肾细胞癌的1%~2%,其源于集合管或Bellini管上皮细胞,故又称Bellini管癌。2004年WHO已将其划分为肾癌的一个独立亚型,其恶性度高,生长速度快,转移迅速,约2/3的患者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
一、流行病学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5岁。
二、病理表现
CDC起源于肾脏中心髓质的集合管上皮,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不规则腺状,乳头状、实性、条索状、在肾实质浸润性生长,从肾髓质向皮质浸润,肿瘤细胞以肾间质为支架沿集合管扩散,对肾髓质和皮质组织广泛破坏,且多见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集合管癌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早期多数肿瘤以肾髓质为中心或位于肾脏的中心区,肾脏外形改变不明显,这点与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常突出于肾轮廓外不同,且因浸润性生长,肿瘤缺乏其他亚型肾癌的假包膜,而其他亚型肾癌多呈球形,境界清楚,有假包膜。晚期病变浸润皮质可突出肾轮廓之外侵犯周围脉管、神经及肾周脂肪囊。
三、分型
根据肿瘤浸润部位不同,将集合管癌分为单纯髓质型、皮质-髓质型和皮质-髓质-肾盂型,大多数肿瘤属于皮质-髓质型或皮质-髓质-肾盂型,单纯髓质型极少。
1、单纯髓质型:又称中央型,肿瘤仅位于髓质内,病灶较小,由于此型肿瘤较小,临床上一般无症状,难以发现。
2、皮质-髓质型:肿瘤起源于髓质,向周围浸润生长,累及肾皮质,并且可突出于肾皮质以外累及肾被膜、肾周脂肪囊和(或)肾筋膜。
3、皮质-髓质-肾盂型:肿瘤起源于髓质,向周围浸润生长,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以及肾盏、肾盂、肾被膜、肾周脂肪囊和(或)肾筋膜可受累。
四、免疫组化
CK、vimentin、高分子量CK、低分子量CK均阳性。
五、鉴别诊断
1、浸润性肾盂癌
诊断CDC的一个标准是首先排除肾盂癌,两者均属于尿路上皮癌,在影像学上较难区分。但CDC起源于肾脏髓质,中心位于肾髓质内,多同时累及髓质、肾盏和肾皮质,有时还可累及肾盂;而浸润性肾盂癌的病灶主体位于肾盂肾盏,多可见到软组织肿块,肾窦脂肪一般向外侧推移,病灶多不累及肾皮、髓质。
2、乳头状肾癌
两者均为乏血供肿瘤,但乳头状肾癌病灶多呈圆形,边界清楚,多数可见假包膜,且多不侵犯肾被膜及肾盂黏膜;而CDC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多无明确假包膜,部分肿瘤形态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常伴不规则坏死区,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同时有研究发现,荆豆凝集素-1、E-钙黏蛋白和c-KIT阳性可用来鉴别两者。
3、肾脏淋巴瘤
两者均无包膜且形态均不规则,但淋巴瘤形态更不规则,可沿着包膜和肾盂肾盏匍行生长,肿瘤密实,可多发,坏死囊变少见。
4、颗粒细胞肾细胞癌
起源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癌细胞可见腺管状,乳头状排列,癌巢之间为富于扩张血管的间质,并有少量单一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低分子量CK以及EMA,CEA阳性。电镜检查癌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糖原和多少不等的脂类物质,细胞器较少,细胞表面有多数微绒毛,细胞连接发育较好[2]。肾集合管癌的间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以大量的浆细胞浸润为主。
5、肾髓质癌
起源于肾盂或肾乳头上皮十分少见的恶性肿瘤,并好发于镰状红细胞得名,组织学表现癌细胞呈网状,卵黄囊样,片状,微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大,胞质嗜酸,核空泡状,核仁明显,部分可伴鳞状上皮化生。最具特征的是间质内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可形成微脓肿[3],有别于CDC为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