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般资料
病史
患者,女,47岁。主因面部、躯干、四肢多发瘙痒性皮损2年余,于2013年10月就诊。2年前,上肢出现10余枚粟米大肤色丘疹,伴瘙痒,夜间明显,后皮损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面部及四肢,诉夏季少汗。曾于外院行组织病理检查考虑为丘疹性弹性组织破裂。平素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系统检查无特殊。
皮肤科情况
眉间见4cm×3cm大小红色浸润性斑块,边界不清,质韧,双颊及耳郭亦见类似轻度浸润性红斑(图1a);躯干、四肢见弥漫分布粟米至米粒大肤色或淡红色平顶丘疹,质中,部分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融合(图1b,1c)。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血沉无明显异常,自身抗体谱未见明显异常。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上部见大量黏蛋白沉积,纤维细胞及胶原增多,胶原束排列不规则(图2a),AB-PAS染色阳性(图2b)。
诊断
黏液水肿性苔藓。
治疗
患者未行系统治疗,仅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未规律随访。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center] [/align][/align][/align]
讨论
黏液水肿性苔藓,又称丘疹性黏蛋白病、硬化性黏液水肿,是一种皮肤黏蛋白增多症。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皮损为圆顶、质软、直径2~4mm的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密集分布,并逐渐融合成斑块,在面部可出现狮面样外观。本病好发于面部、手背、肘部及四肢伸侧,常局限于皮肤,但也可有乏力、消瘦、上肢疼痛、麻木及头晕等全身症状。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上部大量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为强阳性,并可见成纤维细胞及胶原增多。
Perry等将此病分为4种类型:全身苔藓样型、散发丘疹型、局限苔藓样斑块型、结节和风团样斑块型。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根据皮损组织学特征,提示可能是成纤维细胞产生酸性黏多糖平衡失调所致。临床上黏液水肿性苔藓需要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类脂质蛋白沉积症、环状肉芽肿等鉴别。当表现为硬皮病改变时需与硬皮病鉴别。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均符合该诊断,因未规律随访,故未行免疫球蛋白及蛋白电泳等检查。本病呈慢性进行性,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法。用浅层淀粉样变、类脂质蛋白沉积症、环状肉芽肿等鉴别。当表现为硬皮病改变时需与硬皮病鉴别。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均符合该诊断,因未规律随访,故未行免疫球蛋白及蛋白电泳等检查。本病呈慢性进行性,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法。用浅层X线照射治疗、口服苯丙氨酸氮芥、外用盐酸氮芥稀释液和糖皮质激素,病情可暂时缓解。也有作者尝试用α-干扰素、环孢素、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皮肤磨削术等,但疗效尚不肯定[5]。部分学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6,7]。维A酸治疗疗效报告不一。本病或可自然消退并长期存活,但也有死于非特异性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炎等报道,故需长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