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4-91360
  • 智慧协同 未来病理
搜索
发新帖
查看: 3848|回复: 0

Meta分析显示: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不佳

[复制链接]

336

主题

408

帖子

3637

积分

志愿者2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37
发表于 2017-8-14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查看更多优秀资源帖,与同道便捷交流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来源:甲状腺癌时间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从形态学角度划分,PTC 包括多种亚型,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迥异,但多数亚型未显示出特殊的预后特征。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是较为罕见的亚型,病理特性包括广泛的鳞状上皮化生、弥漫硬化、钙化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对其预后特征仍存在争议。
  为比较 DSVPTC 与经典 PTC(cPTC)的预后差异,来自日本山梨大学的 Huy Gia Vuong 团队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相关成果发表在 2017 年 4 月的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杂志。
  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以「((diffuse sclerosing) AND (papillary thyroid) AND (carcinoma OR cancer OR tumor OR tumor OR neoplasm))」为关键词,在 5 个数据库(PubMed, Scopus, ISI Web of Science, WHO GHL 和 VHL)中搜索相关文献。
文献的入选和排除标准见下表
1.webp.jpg
  两位研究者负责筛选可用于 Meta 分析的文献全文,并整理出相关数据,包括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设计,DSVPTC 和 cPTC 病例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手术时间以及 LVI、ETE、LNM、DM、R/P 以及 OS 等。使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OR 值、均差和 95% 置信区间,利用 Egger’s 检验和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
  研究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共纳入 16 篇文献进行分析,合计 732 例 DSVPTC 患者,入选文献的发表时间从 1987 年跨至 2016 年 8 月。
  ·性别
  DSVPTC 组和 cPTC 组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 22.8% 和 22.4%,无统计学差异(OR: 1.15; 95% CI: 0.77–1.73)。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 = 64%; P-heterogeneity = 0.0007)。
  ·年龄
  DSVPTC 组和 cPTC 组平均年龄分别为 41.7 和 46.6 岁。DSVPTC 组患者更年轻(MD: -9.43; 95% CI: -15.52 至-3.35)。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 = 94%; P-heterogeneity <0.0001)。
  ·肿瘤大小
  DSVPTC 组和 cPTC 组平均肿瘤大小分别为 1.80 和 1.74 cm,无统计学差异(MD: 0.49; 95% CI: -0.02 至 1.00)。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 = 86%; P-heterogeneity <0.0001)。
  ·多灶性
  DSVPTC 组和 cPTC 组肿瘤多灶性比例分别为 35.8% 和 26.0%,无统计学差异(OR: 1.58;95% CI: 0.93–2.69)。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 = 84%; P-heterogeneity <0.0001)。
  ·淋巴血管侵犯
  DSVPTC 组和 cPTC 组淋巴血管侵犯率分别为 38.6% 和 35.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OR: 2.96; 95% CI: 2.04–4.30)。不同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I2 = 0%; P-heterogeneity = 0.82)。
  ·原发灶包膜外侵犯
  DSVPTC 组和 cPTC 组原发灶包膜外侵犯比例分别为 50.4% 和 30.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OR: 1.58; 95% CI: 0.93–2.69)。不同研究间存在一定异质性(I2 = 60%; P-heterogeneity = 0.005)。
  ·淋巴结转移
  DSVPTC 组和 cPTC 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0.3% 和 48.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OR: 5.40; 95% CI: 2.82–10.35)。不同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 = 77%; P-heterogeneity <0.0001)。
  ·确诊时远处转移情况
  DSVPTC 组和 cPTC 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1.6% 和 4.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OR: 3.61; 95% CI: 1.89–6.88)。不同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I2 = 0%; P-heterogeneity = 0.92)。
  ·复发/残留
  DSVPTC 组和 cPTC 组复发/残留率分别为 22.0% 和 10.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OR: 2.83; 95% CI: 1.59–5.05)。不同研究间存在一定异质性(I2 = 50%; P-heterogeneity = 0.04)。
  ·总生存率
  只有 2 篇文献提供了所需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DSVPTC 组死亡率更高(HR: 1.89; 95% CI: 1.36–2.62)。不同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I2 = 0%)。
表 1. DSVPTC 组和 cPTC 组特征分析的样本纳入情况
2.webp.jpg
  ·基因突变特征
  仅少数研究对 DSVPTC 和 cPTC 的基因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故研究者未将其纳入 Meta 分析,涉及的基因突变包括 BRAF 突变、RET/PTC 重排和 ALK 重排,2 种亚型的基因突变情况汇总可见表 2。
表 2. DSVPTC 和 cPTC 的基因突变率汇总
3.webp.jpg
  作者观点
  Meta 分析提示,DSVPTC 在年轻患者中较为常见,肿瘤侵袭性强,转移、复发和死亡率高,是 PTC 的一种高风险亚型。但在多项结果的分析中都显示,纳入的研究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另一方面,由于 DSVPTC 相对罕见,故在 DSVPTC 和 cPTC 之间进行基因学特征对比的研究较少。有限的数据显示,DSVPTC 的 BRAF 突变率低于 cPTC,但 RET/PTC 重排和 ALK 重排多于 cPTC,故其强侵袭性所涉及的分子通路可能与 cPTC 不同。

  编译自:Vuong HG, Kondo T, Pham TQ,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7, 176(4): 431-439.

本论坛为非盈利学术交流平台,资料均由网友上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所有讨论内容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投诉邮箱:tougao@9136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